澳门大赢家免费资料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澳门大赢家免费资料 > 新闻动态 > 喀秋莎到底多猛?特等功臣回忆: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

喀秋莎到底多猛?特等功臣回忆: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

发布日期:2024-11-04 08:15    点击次数:170

提起“喀秋莎”,很多人不由自主地会想起那首写于二战时期的《喀秋莎》歌曲。

歌曲中的“喀秋莎”是一位姑娘,而在整个二战时期,帮助苏联在关键性战役中取胜的“喀秋莎”,是可以挂载16枚火箭弹的BM-13型火箭炮。

据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谭炳云回忆,当年在朝鲜战场上,这种火箭炮完成一轮射击之后,直接给美军阵地带去毁灭性的打击。

(谭炳云)

“喀秋莎”不仅威力巨大,而且每次发射时,会发出“啾啾啾”的声音,让敌人闻风丧胆,因此,美国士兵又把它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那么,“喀秋莎”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在朝鲜战场上又有着怎样的表现?

一、“喀秋莎”在二战时功勋非凡,声名远扬

“喀秋莎”首次亮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即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军的炮火残酷无情,造成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处于一片废墟状态,可以说,苏联红军陷入到了十分危险的困境中。

(网图)

就在这个生死存亡时刻,一种德军从未见过的新型武器悄然出现在战场上,它就是被苏联军人亲切称之为“喀秋莎”的BM-13火箭炮。

BM-13火箭炮是以卡车为底盘,由8个导轨式发射架构,挂载16枚火箭弹,组建成可移动的火箭炮发射系统,射程高达8500米。

(BM-13火箭炮早期型号)

夜幕降临后,苏军指挥官一声令下,16枚132毫米火箭弹从“喀秋莎”发出,划过黑夜的天空,直接击中德军阵地。

德军的炮兵营地很快变成了火海,士兵们对这突如其来地沉重炮击毫无防备,四处逃窜,营地陷入一片混乱。

“喀秋莎”摧毁了德军的炮火封锁,为苏联军队进行后续战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945年4月,苏联红军对柏林发起了“柏林会战”。为了完成这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苏联军方直接把“喀秋莎”列为主要的对敌作战武器。

在这次战役中,苏军使用“喀秋莎”时,采取的是“平射”方式,直接对准德军的重要防御工事。

“喀秋莎”16枚火箭弹齐发,再加上苏军长时间作战,很快德军的防线崩溃。

在柏林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德军的步兵和坦克被突如其来的“喀秋莎”打的七零八落,整个柏林陷入混乱之中。

(“喀秋莎”炮轰柏林)

苏军用“喀秋莎”摧毁了德军的抵抗意志,加速了战争的结束,也加速了法西斯灭亡。

据统计,在苏联在整个二战时期,使用“喀秋莎”时,总共用了六千多枚火箭弹。由于“喀秋莎”战绩非常突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二、“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与志愿军协同作战

二战结束了,“喀秋莎”的传奇之路并未就此止步。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的志愿军积极参战,但是面对火力输出能力较弱的情况,苏联援助了“喀秋莎”,简直是雪中送炭。

可是,还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志愿军里没人会使用这种武器。

于是在1951年年初,志愿军内部组建了炮兵21师,专门培养使用喀秋莎的炮兵师。

(正在参战的“喀秋莎”)

很多志愿军的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不认识字,便采用“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方式,由苏联专家先教大家学习战术理论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喀秋莎是车载型的火箭炮,当时志愿军内部会开车的人很少,具有丰富车辆驾驶经验的人更少。

因此,这些战士不仅要学习武器的使用,还要学会搭载喀秋莎的卡车。

战况紧急,经过28天的高强度训练,炮兵21师的战士迅速成为志愿军中的一支新锐的军事力量。

这年秋天,炮兵21师在支援友军反攻美军第7师的战斗中,熟练操作喀秋莎,迅速摧毁了美军的阵地。

这是21师首次参战,给美军带去沉重的打击,赢得了“炮兵之王”的称号。

10月初,美军骑兵师凭借先进的美式装备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牢牢占据着添木洞阵地。志愿军多次采取不同的策略,均未取得成功。

(骑兵师)

面对久攻不下的状况,21师202团接到军令,前去支援47军,突破敌人防线。

经过商议之后,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充分发挥“喀秋莎”的威力,让步兵与炮兵协同作战。

在炮火准备阶段,志愿军47军对敌人阵地发起攻击,等到敌人躲避战火的时候,志愿军停止攻击。

采取“引蛇出洞”的作战方式,将敌人的兵力全部都吸引出来,此时202团“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发射。

最终的结果是,仅发射了16枚火箭弹,导致800多名美军无一生还。

步兵战士在此时发起冲锋,在“喀秋莎”的掩护下,迅速夺回阵地。

这次作战的胜利,不仅展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强大威力,更为志愿军的步炮协同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随后的战斗中,志愿军多次运用类似的战术,取得了作战的胜利。

(网图)

三、“喀秋莎”实力强大,屡创战绩

我们熟知的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也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上甘岭战役初期,志愿军每天要面对美军从地面发射和飞机从空中投放下来的无数炮弹。

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认为持续这样下去,我方肯定面临着不战而败的结局,要想打赢这场仗,我方必须加大火力,于是他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申请让“喀秋莎”参战。

(洪学智)

洪学智下令21师的209团,协助十五军作战。209团带着24门“喀秋莎”火箭炮,在10月14日,到达前线。

当天下午4点半左右,“喀秋莎”发射的炮弹密集地掉落在了敌人的阵地上。

从进入阵地到战斗结束,前后总共只用了13分钟。

如此快速且精准打击的能力,让美军措手不及,原本的军事计划也被打乱了。

“喀秋莎”最后一次在朝鲜战场上参战,是发生于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

在当年的5月份,朝鲜半岛已经进入了停战谈判的关键阶段。

可是,南韩总统李承晚却不守信用,故意扣留战俘,导致和平谈判无法进行下去。

志愿军在这种情况之下,发起金城反击战,确保我方在停战之后,可以控制有利于作战的阵地。

(李承晚)

战斗正式打响后,201团奉命支援第68军作战,突破敌军防线,夺取关键阵地。

随着一声令下,几十门“喀秋莎”同时齐发,火箭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美军和南朝鲜军的士兵们四处逃窜,敌方阵地变成一片火海。

“喀秋莎”完成第一轮发射任务后,201团迅速转移阵地,再次进行射击。

201团根据军部的指令,打击的主要目标敌人的纵深部队,将敌人的防御体系彻底瓦解。

于是,201团将“喀秋莎”的火箭弹发射到敌人的炮兵阵地和后勤营地,毁灭了敌人的战斗力。

步兵战士们在“喀秋莎”的掩护之下,沿着预定路线,快速接近敌人的阵地,将敌人的残余势力全部攻陷,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防御,取得了金城战役的胜利。

总结:

从1951年2月在朝鲜战场上组建团队学习使用“喀秋莎”,到战争结束,“喀秋莎”在战士们的指挥下,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也成功夺取了敌人的阵地。

可以说,因为“喀秋莎”的存在,缩小了我方与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为我方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增加了筹码。



Powered by 澳门大赢家免费资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365站群